年销20亿的金丝猴奶糖被26亿卖身美企倒腾三年27亿被卖回国
来源:火狐直播app下载 发布时间:2025-03-08 08:02:54
小时候,拜年就是一场糖果的盛宴,桌子上的奶糖是我们小屁孩的最爱,那时,桌上的奶糖是我们小小心灵的最爱,一抓一把,藏进兜里,成了口袋里的小秘密。
2008年,金丝猴奶糖凭着放心奶源火遍大江南北,一时之间,销售额直逼20亿,品牌势头达到了巅峰。
可是好景不长,接下来的几年里,金丝猴奶糖在市场上逐渐失宠,再加上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,集团经营慢慢的出现问题,创始人赵启三却做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决定。
将金丝猴品牌以26亿的天价卖给美国企业,一时之间,质疑声四起,赵启三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,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?为何赵启三如此决定,将心血之作卖给异国他乡?
2014年,一场震惊国人的收购风波如潮水般席卷而来,那个曾经在超市货架上傲视群雄的金丝猴奶糖,它早已淡出历史舞台。
但是,在80、90年代,它和大白兔奶糖是无数家庭桌上的珍品,是国货糖果的骄傲,如今,却被卖给了外国,这让人们心有不甘。
而金丝猴集团的创始人赵启三,也陷入了百感交集的境地,回首当初的选择,或许他也没有预见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,一切的起点,却要追溯到他接手那家电器厂的那个决定性时刻。
1979年的那个小县城,似乎充满了久违的生机,一位31岁的普通工人,赵启三,走上了一段注定不凡的创业之路。
那时,他接手的是一家电器厂,一个岌岌可危的小工厂,面对着高达122万的债务,只有37名员工,几近破产,这一个数字在当时可谓惊人,就如同一座巨大的负担压在赵启三的肩膀上。
赵启三站在电器厂的门前,眉头紧锁,仿佛面对一座不可逾越的险峰,但是,他并没有被前方的重重困难吓倒,反而是一腔热血,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。
这位年轻的厂长并非出身豪门世家,而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,这一次的“升职加薪”可不是梦幻般的晋升,而是临危受命。
可是富有担当的赵启三并没选退缩,他深知逆境中蕴含着机遇,于是开始思索如何将这个看似无望的厂子扭转局势,他不甘心让这个工厂就此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,于是展开了一场彻底的改革。
在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,他发现电器行业并不能够满足当时百姓的需求,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,人们对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强,而电器却成为了奢侈品。
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着整个国家,而这正是赵启三眼中的机会之窗,他看准了一个方向——饮食业。
这一决定,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从电器到食品,这个跨界的决策被质疑声充斥着。
然而,赵启三心怀远大抱负,深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,他看到了饮食业蕴藏的巨大商机,决定转型,让这座陷入债务泥潭的小厂子重新焕发生机。
赵启三深知时势造英雄,见准了“民以食为天”的真理,况且改革开放后,老百姓手里有了点小钱,渐渐追求美味,食品行业成了一片蓝海。
尽管有人质疑,他却义无反顾,将沈丘县农机修配厂改头换面,冠以“沈丘食品总厂”的新名号。
工厂转型后,赵启三又面临了新的困扰:该生产什么食品?为此,他白天焦头烂额,夜夜辗转反侧。
面对资金的匮乏,赵启三曾蹲过码头、睡过车站、拉过板车,艰苦创业的日子让他几近崩溃,不仅没有食品师傅,甚至连原料都买不起,他在深夜中苦思冥想。
赵启三用一份坚韧,一份勇敢,和一份对梦想的执着,渡过了这段极度艰难的时光。
为了找到新的创意,他咬牙借了1万元的高利贷,他花高价从上海请来了五位糕点师傅,并动员员工筹集近千公斤面粉,让这五位师傅利用面粉打造出当时上海最时尚的糕点。
当第一批月饼和糕点从工厂烤炉中出炉时,赵启三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,那一瞬间,他不禁发出“好吃”之呼声。
事实证明,这个看似大胆的决策是正确的,不久之后,工厂扭亏为盈,为赵启三带来了满满的喜悦。
这个成功的经验给了赵启三更多思路。他频繁前往上海考察,紧跟时尚潮流,将工厂的生产方向与上海市场同步。
腐竹、牛肉干、罐头等风靡一时的美食纷纷进入沈丘食品总厂的生产线,赵启三更是大手笔挖掘上海的糕点师傅,让他们如法炮制美味,为工厂的产品注入了更多创意和品味。
随着时间推移,食品厂蒸蒸日上,员工数量激增,机器设备一直在升级,厂房面积也扩大了数倍。
但是,赵启三的雄心壮志并未满足,他怀揣着打造一款属于自身个人工厂的“爆款”的决心,决不止步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沈丘食品总厂不仅在本地站稳了脚跟,还逐渐崭露头角,成为河南地区的食品产业的佼佼者,这一番经营之道,让赵启三的食品王国有了上千万的市值。
在一次活动中,他被一种别致且口感极佳的新型枕氏奶糖所吸引,对这种糖感到新奇的赵启三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的生产的基本工艺,并连夜坐车回到了河南。
在回到家乡后,赵启三召集了厂里的高层,举行了数个紧急会议,决定要生产一款类似的枕氏奶糖。
1992年,金丝猴奶糖正式上市,正逢猴年,这款奶糖也因此得名金丝猴奶糖,上市后,这款奶糖迅速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,当年的销售额一举突破了两千万的大关。
赵启三凭借一己之力,成为了镇上的名人,更是带动了整个镇的经济发展,在当时,无论走在哪条街上,随便拦住一个路人问金丝猴公司怎么走,都能得到准确的路线。
不久后,赵启三出资合并了上海联营厂,从而创建了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,为了扩大金丝猴奶糖的品牌知名度,赵启三投放了铺天盖地的广告,广告语更是在央视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滚动播放。
2008年的“三聚氰胺”新闻让奶糖行业陷入了混乱,众多奶糖品牌被迫下架,但金丝猴奶糖却安然无恙,这多亏了赵启三的先见之明,他之前就在河南、蒙古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。
由于同行的衬托,金丝猴奶糖在2008年创造了销售额的巅峰,达到了20亿元,同年,公司完成改制,从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变成了金丝猴股份有限公司。
但是虽然公司日渐壮大,但需要更加多的资金来维持生产经营,于是,赵启三开始着手谋求上市之路。
一年后,新天域资本、中银国际和北京科桥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了2.4亿元,收购了金丝猴20%的股权,使得公司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。
1991年,正当金丝猴公司准备上市、蓄势待发之际,一场市场的逆风却突如其来,随着金丝猴的爆火,市场上,也生产出了慢慢的变多的山寨版的奶糖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给金丝猴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,这家曾经繁荣的公司业绩骤降,市场对金丝猴奶糖的热情消退,消费者们已经对这个品牌吃得腻味了。
销售额下降、市场占有率缩减,投资机构们也纷纷收起了曾经的乐观态度,原本即将实现的上市计划被迫搁置。
2014年,金丝猴奶糖甚至跌出了糖果行业前十名,公司一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,眼看着上市的希望渺茫,心灰意冷的赵启三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,将80%的股权出售给了美国好时集团,可是,这次收购并没有为金丝猴带来明显的好转。
好时集团看中的三四线城市销售经营渠道,并寄望通过金丝猴在这些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开拓国内糖果市场。
然而,他们很快发现这个算盘打得有些空,收购后金丝猴的市场反响并未达到他们预期的程度,原有的花了钱的人金丝猴的信任减弱,市场占有率也没有恢复到曾经的水平。
更为糟糕的是,好时集团内外兼顾,却发现中国市场与美国的企业思维存在巨大差异,原本习惯了亲情化管理、称兄道弟的金丝猴企业文化,与美国式的冷漠高效格格不入。
销售团队对接时,原有的经销商因人员更迭而态度大变,使得原有的销售经营渠道受到重创。
2017年,金丝猴因拖欠员工工资再次登上了热搜,负面新闻如影随形,终究难逃命运的捉弄,好时集团以2.7亿元的价格将金丝猴抛售给了河南御翔食品有限公司,这只“猴子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,也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。
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提高,各式各样的糖果和零食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,几乎再也没当时那种一种零食爆火的盛状了,但是金丝猴的那份甜甜的奶香味却深深留在了当时那些人的心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