旺仔牛奶男主角成长记“三六班李子明”变身“国民IP”
来源:火狐直播app下载 发布时间:2025-06-12 20:20:51
到了2017年,旺仔牛奶推出了广告续集,李子明的角色由当年的“同学”变成了“老师”。虽然故事几乎照搬了原版:母亲依然穿着红色外套,手持更大的牛奶桶(由2罐升级到8升),并且李子明依旧保持着他那标志性的“水龙头式”流泪表演。网友们戏称这个续集为“广告界的《百年孤独》”,而李子明“戏精本精”的表现风格也为品牌延续了幽默感。
李子明在近年的采访中透露,他已经参与了多部旺仔牛奶的广告拍摄,而他所扮演的角色也从最初的消费者,逐渐转变为“品牌代言人”。这一转变巧妙地与旺仔牛奶的品牌战略产生了共鸣——当消费者从孩子成长为父母,李子明也从“被宠爱的小孩”变成了“教育者”,这种变化深刻反映了旺仔品牌跨代际的消费布局。
旺仔牛奶广告的“洗脑效果”几乎达到现象级。根据统计,李子明的经典台词已经在B站、抖音等平台被二次创作超过百万次,衍生出了“李子明表情包”“旺仔牛奶梗”等诸多亚文化符号。这种“魔性传播”的现象,不仅源于广告本身的戏剧性,更是品牌成功把握了“情感共鸣”这一核心。通过将产品与“母爱”和“幸福”等情感纽带深度绑定,旺仔牛奶将“童年记忆”转化为品牌忠诚度。
李子明的“回归”无疑是品牌IP运营的典范之一。一方面,他作为成年人出现在广告中,与早期的广告场景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对话,唤起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历史记忆;另一方面,李子明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升级,暗示了品牌消费场景的拓展——从儿童零食到家庭饮品。这种“情怀营销”策略既能降低新用户的认知成本,又能增强老客户的粘性。
在李子明的广告续集发布时,旺仔牛奶推出了“巨型牛奶桶”包装,与广告中的8升牛奶完美呼应。同时,品牌还推出了“李子明限定周边”(例如表情包贴纸和复古罐装牛奶),将广告IP的热度转化为销量。据数据,2017年广告续集上线后,旺仔牛奶的线%,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“抢购复古罐”的现象。
部分网友对品牌反复利用李子明的童年形象表示不满,认为这有“贩卖情怀”的嫌疑。尤其是李子明已经成年,依然以“夸张表演”示人的方式出现在广告中,这可能强化了公众对“童星被资本异化”的刻板印象。对此,品牌方回应称,李子明是“品牌成长的见证者”,且所有广告拍摄都基于他的个人意愿,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的角色设定也做了相应的调整。
尽管李子明的广告续集唤起了怀旧热潮,但也有评论认为,这种“复刻原版”的创意模式显得缺乏新意。在如今追求“病毒式传播”的广告行业,旺仔牛奶的“情怀营销”能否继续奏效仍存疑。例如,去年旺仔牛奶的收益同比下降了1.6%,销量保持平稳,或许与品牌创新不足相关。
李子明的案例也引发了关于儿童演员商业开发的讨论。有学者认为,童星过早参与商业广告可能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,而品牌在利用童星形象时,必须权衡商业利益和伦理责任。例如,品牌可通过设立“成长基金”或“教育补贴”等方式,为童星的个人发展提供支持。
旺仔牛奶可以借鉴“UGC模式”,鼓励消费者创作与李子明相关的内容(如续写广告剧本、设计新角色等),将“品牌记忆”转化为“用户共创资产”。例如,可以发起“李子明30年后的故事”短视频大赛,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。
通过与教育、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联动,旺仔牛奶可以将李子明IP嵌入更多消费场景。比如,推出“李子明老师课堂”主题研学活动,或者与学校合作推出“旺仔牛奶营养课”,强化品牌与“成长陪伴”之间的联系。
旺仔牛奶可以通过李子明这一IP发起“童年守护计划”,例如资助乡村儿童的营养餐,或建设校园图书馆等。这种“商业向善”的实践,既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,也能够规避过度商业化的争议。
李子明从“三年六班”到“品牌代言人”的成长,体现了经典广告IP与时代情感的深度共鸣。在如今流量焦虑与创意内卷并存的时代,旺仔牛奶的“情怀营销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“慢策略”的范本。通过长期的内容运营,将一个广告角色打造为国民记忆符号,最终实现品牌价值与用户情感的双向流动。而这场跨越二十余年的“回忆杀”,或许也在提醒我们:在快消品快速迭代的时代,那些真正能够跨越时间周期的品牌,往往是那些懂得“陪伴”和“耐心等待”的品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